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

一夜風流:在門未常開之前(舊文新貼)


舊文:

星期六, 四月 08, 2006

第二話:一夜風流

今早出門有點匆促,卻還是心血來潮抓起擱在窗台塵封好久的電影節冊子 (對,是差不多一尺見方的冊子,不是「小冊子」) 塞進手提袋,下午找空子翻了一翻,惹眼的片子不多,但添馬艦的吹氣銀幕卻叫我有點心癢,再看看今天晚上七點放的《金牌監製》,歌舞片,奧瑪花曼,心癢變成了心動。可是轉過身工作工作再工作,就又忘了有這麼的一回事。飯後,已是六時五十分了,才又再翻冊子找到留座電話號碼,一問得知可即場購票,於是匆忙走出餐店跳上的士,說一聲「添馬艦」,不用十分鐘後,便已手拿票子隨隊伍在電影開場的音樂下緩緩住場,感覺只有一個字,爽。

第一次露天看電影,三四層樓高的吹氣銀幕面對維港,背面及左右高樓環峙,襯以夜色低垂,燈火初上,好風如水,又是一個字,爽。離開學校時潛意識已早有備無患地帶了傘,但戲到中途身旁女士忽然遞來摺成方塊的透明雨衣,卻一時會意不過來,還以為是包裹了保鮮紙的三明治,心想難不成六十元戲票還包小吃?幸好天公最後作美,儘管天上浮雲疊疊,卻終究只有風片,沒有雨絲。

戲也是只有一個字,爽。散場的時候想,如此偷得浮生半日閒,也算是一種幸福。添馬艦,真不該建那勞什子的甚麼新政府總部吧!

張貼者: Leo 於 1:17 上午 0 意見 此文章的連結
標籤: 讓黑夜劃滿星

新貼:

2011-10-17

林天悟:門常開?門常關!

事實證明,以「門常開」為設計概念的添馬艦新政府總部,從諮詢過程、興建進度到落成啟用,的確令政府跟市民和傳媒之間那早已不算親近的距離,又再進一步拉遠。

特區政府成員當中,不少人擁有高尚學歷,熟懂歷史文化者有之、明白建築使命者有之,顧問團隊更是要多少、有多少,但弄出碩大無比、卻又失卻人情味的「大磚 頭」,還從中加入大量保安員,到底是治港階層想製造高高在上的心態,抑或想利用大樓的高門檻唬嚇平民?仍然值得研究,以防好大喜功的官僚風氣持續蔓延。

政府新樓 有如「豬欄」

有行家忽然村上春樹「上身」,說「門常開」就像一道厚厚高牆,把代表弱勢社群的雞蛋隔絕;那天立法會議員梁國雄遭無理趕出議事廳,臨行前向特首擲出一枚雞 蛋,蛋漿落在背後的牆上,職員立即抹掉,瞬間不留痕迹;此情此景,就像門外各式各樣的示威,吵鬧過後同樣不留痕迹。雖然當權者聲稱那種衝擊令他「感到好 驚」,但政治制度上的無形暴力,卻從未得到政府承認或正視。

政治組行家坦言,新立法會大樓議事廳大得令人「嘩」一聲,大聲呼喊更有回音,難怪那天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會聽錯長毛亂叫,繼而趕他出場。曾主席其後只接受內 地媒體中評社記者專訪,解釋驅逐事件是「一場誤會」。這種只向友好傳媒放風,但不肯面對公眾道歉的態度,已漸漸成為特區高官和親政府一派的處事手法,甚至 是一道護身符。下次曾主席面對香港記者時,還能心安理得地說:「要講的我都講完了,沒有補充了。」那個句號,多麼圓滿啊!

不少行家表示在新政府大樓容易迷路。空間雖然大了,記者的採訪自由卻大幅受到限制,更謔稱是「豬欄」處處,即採訪區都是劃定好的,不准百姓越雷池半步。記 者一舉一動都受到監視,一旦走出限制區域,保安員就會像農場主人般,合力圍堵,把走失的豬捉回欄內,有攝記更遭熊抱箍頸和強行拉走。

所謂「有圖有真相」,攝記既然無法拍得尊貴的議員和高官的嘴臉,只好拍下行家被保安員「嚴格管治」的實況,然後貼到網上讓公眾就知道,傳媒為何憤怒了。

一位中國組記者看到新政府大樓的相關報道,冷冷地吐出一句:「香港政府愈來愈有內地政府風範。」是的,記者在政府建築物範圍內遭保安員強行阻擋,在內地已 是「慣常做法」,甚至沒有多少記者會投訴,但此風若成為香港傳媒的常態,本地的新聞自由和傳媒尊嚴都會受到衝擊;幸好行家深知這個關口不能退讓,表示會團 結對抗,這次迅速向立法會秘書處反映意見,更聲稱日後遇到無理阻欄時,將會繼續投訴到底。

除了保安員「勇猛」表現令人反感外,有行家更質疑新政府大樓是否需要那麼「高大威猛」?從極速趕工到浮誇包裝到冷漠的運作方式,在在說明大樓是屬於政府的,而不是與市民共享的。

只見「地標」 不見人民

前台北文化部長兼著名作家龍應台寫過:「政府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泥土,只是讓人踩的泥土,民間才是花朵。土是為了花而存在,本末不可倒置。」(《文化政策,為什麼?》,2008年5月刊《中國時報》)

龍應台曾在德國教書,其前夫亦是德國人,對當地歷史有深刻認識,她應該知道希特拉很崇尚蘇聯式建築,為了營造政權的莊嚴,把建築物的尺寸無限放大,一排排 巨型柱子不斷拔高,每個階梯都特別闊大,一切只為了突出國家的偉大和個人的渺小,蟻民永遠是抬頭看領導者,然後臣伏其統治之下。

希特拉和蘇聯式極權早就倒台了,剩下的假大空思想沒有完全煙消雲散;據說此等思想近年在內地迅速發芽,許多省市最華麗、最挺拔的建築物就是政府大樓。

相比起來,香港的新政府大樓還談不上城中最耀眼,但肯定是最矚目的官方建築。如今大樓建好了,卻沒有敞開心扉聆聽民意,更不願意接受傳媒監管,不如把名字改作「門常關」更貼切。

對於新政府總部,龍應台早於2006年寫下《誰的添馬艦 ——我看香港文化主體性》,當中包括回顧添馬艦的歷史,又對建興大樓的急切性提出質疑。

遺憾的是,政府從未正視或回應文中提到的質疑。如此龐大的基建計劃,最大難關只在於爭取足夠票數支持通過撥款計劃,只要夠票了,民意當然要靠邊站;況且,大家都知道民意是可以製造的。

事隔六年,米已成炊,當年的文章仍是如此銳利鮮活,內容提到:「很多政府可能對香港政府充滿羨慕:預算超高(香港政府預算是台北的八倍),主導性超強,社 會力超弱。強勢政府尤其喜歡在工程上展現魄力,因為工程是最容易看得見的政績」;「主事者總是用『世界級』、『地標』、『香港精神』來描繪自己的『勵精圖 治』的企圖時,我們能不能聽見一個小小的、安靜的聲音說,為什麼香港需要『地標』?『世界級』是跟誰比?比什麼?『香港精神』又是什麼?……地標如雲,當 地標被地標淹沒的時候,你還看得見地標嗎?地標還有意義嗎?」

龍應台的提問一點都不「爛仔」,完全不會令人想像到「黑社會」,若在立法會上提出那些問題,身為香港仔的曾蔭權會如何回答?

那篇文章全長五千多字,請各位尊貴的、斯文的高官議員細心重看一遍吧。

在過去的周末,香港有數百名示威者響應美國的「佔領華爾街運動」,在中環通宵扎營抗議,聲言反對「金融資本主義社會」、反商家、反銀行、反股票。有一種說 法是這群人將會長期抗爭下去。大部分本地市民都認為這群人「有破壞、冇建設」,該運動也確實得不到主流民意支持;但政府若因為人數少而忽視當中訴求,那點 點火苗將會在經濟逆風中愈燒愈烈,屆時爛攤子恐怕難以收拾。

1 則留言: